全国十届书学研讨会学术总结
时间:2015年01月29日
1
2
3
4
5
6
7
8
9

      全国十届书学研讨会学术总结 

                                         陈振濂    2015129日于河南安阳 

        

      三年一届的全国十届书学研讨会,经过长达数月的准备与运作,经过两天来与会代表的认真研讨,今天下午终于圆满闭幕了。在此,我代表亚洲365bet日博和学术委员会,向为会议作出积极贡献的全体与会代表、理论家和为会议事务付出辛勤劳动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书协理论研究部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谢意。 

     

      全国书学研讨会迄今为止已经举行了十届。依三年一届轮替,已经30年了。其他协会也有理论研讨会,但象中国书协这样坚持30年的记录,还是弥足珍贵的。在座的候开嘉与我,都是从第一届开始参加,直到今天。而在这30年间,资深的专家如今天在场的朱以撒、刘恒等老师,是最活跃的学者专家。今天下午朱以撒、刘恒、候开嘉三场专家讲座,即是我们办会者对一个时代书法学术的整体把握所推导出来的新的会议程序设置。我曾与潘文海副秘书长、刘照剑同志反复要求:工作达到60分及格线,只要认真负责即可。但是操办三年一届的学术讨论会,必须要有精益求精的高标准,那怕自找麻烦増加工作量也在所不惜。过去的学术研讨会,没有专家讲座的设置。那么我们这次推出新举措,就是要赋予一个常态式的例会以新的生命活力——办了十届了,按部就班,不思进取,沿循老套,这是缺少事业性和懒惰、江郎才尽的表现。它绝不是我们应该展现的形象。 

      由此,本次书学研讨会强调了两个创新亮点。 

      第一,是抽出半天时间推出专家报告会。由原定一天半的发表、研讨,在会期上拓延为两天。这当然首先得益于安阳方面的积极配合:多增加半天,会议成本提高,我们希望会议质量提升,是完美主义者,但会务的人力物力负担却压在中国文字博物馆身上,如果一般敷衍了事过得去,本来不增加报告会这一项,也可以交待了。但在我的坚持与潘文海副秘书长的配合下,这一创新项目最终还是圆满实现了。待到确定后落实程序时,只有三、四天时间了。从落实出席报告会专家,到拟定每场报告的题目,三位专家几乎是猝不及防,给予的准备时间非常不充分,幸好这些专家都是老手,驾轻就熟,所以一切进展顺利。 

      考虑到三位专家的术业专攻与擅长,我斗胆替他们草拟了三个针对性很强的讲题: 

      朱以撒:《书法美学与书法批评的现状与展望》 

      刘恒:《书法史研究规范与史学意识培养》 

      侯开嘉:《30年来中国书学研讨会体制的影响评估》 

      之所以我要坚持要设学术报告会,是基于对研讨会现状的冷静分析。在30年前,参与书学研讨会的作者,都是文革后的第一代学者。资历相当年龄相近,要拟学术报告的主讲人,谁也没有资格给别的同行做讲座而同辈参会者只能当听众。但今天情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入选获奖作者都是我们的学生辈中青年作者,他们不远千里来参会,除了发表自己学术成果之外,尤其希望听听前辈老师们在想些什么,有无新研究?新思路?第二代学者对第一代学者的关注、崇拜与承接,正体现出“薪火相传”的道理。而学术报告会在30年前无此必要,但在今天却是一个极有现实意义的创新举措,其理由即在于此。实践证明,这一判断是正确的,实事求是的,也是效果极佳的。 

      有平辈同行之间的交流切磋,又有听前辈名家经验心得的机缘,这样的全国书学研讨会在组织策划上才是立体的,丰满的、有新意的。 

      第二,是在第十届全国书学研讨会的预备会与开幕式上,不厌其烦,反复强调本次研讨会要抓会风建设。学者们从事研讨究,多是个体行为。又是从事艺术行业,自由散漫、自行判断去取而不守会议纪律的现象,多年来一直令我们头痛不已。比如研讨会论文作者发言,自己发表完了,也不听后面其他代表的发表,马上就离会去忙别的事。虽然没有什么恶意,但散漫却是一种事实存在。开会到最后半天,至少代表少了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以上。但这次我们强调,参会者大家都是平等的,别的代表听你发言,你也有义务听别人的发言。如果你忙,没有学会尊重别人,那么你就不配获得别人尊重。我们把这种散漫与傲慢理解为不尊重,上升为综合素质的问题。这引起了代表们的高度重视与认同,出席率几乎是满分。这样的会风,是以前极为罕见的。 

      以前开书学研讨会,最大的目标是评选优秀获奖论文。质量过得去,论文集一出,就算完成了80%工作。至于开研讨会,只是一个走过场的形式,散漫些,吊儿郎当些,都是同行,也不好意思指责批评。这次明确提出会风问题。强调(一)评出好论文;(二)开好研讨会,尤其是以开好会作为并列的两大目标。对提升书学研究的正大气象,具有意想不到的巨大意义与收获。一旦通过几年努力形成习惯,整个书学队伍的素质崭齐而训练有素,足可代表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本次研讨会在论文评审过程中,正逢中央大抓反腐倡廉,纠正不正之风的时代大背景,所以在评审过程中,特别强调公平、公正、公开。杜绝人情关系,在评审工作开始时,反复强调评委们要爱惜羽毛,自尊自強,不希望出现评委个人托人情拉票的不良记录,目前看来,许多评委洁身自好,把书学研讨会论文评审当作协会组织上的信任,当作一项公众的大事业来对待。这是我们深感欣慰的。 

      鉴于目前书法理论研究的史学研究实力强大,我们又特别呼吁:不能把全国十届书学研讨会变成十届「书法史」研讨会。因此,对于比较弱项的书法美学、当代、教育研究领域,应该予以扶持与高度重视。尽量使它覆盖面广,象个真正的全国性研讨会,而不是一个较狭窄的专题研讨会。目前入选论文,涵盖书法史、当代评论、社会学、碑帖研究、国际书法交流、书法教育等等领域,参会的代表反映:这次评审,多样化是个特征。丰富性是明显的存在。不再是过去的书法史一枝独秀。而从论文质量上说,书法史研究实力最強,质量整齐,是不争的事实。它约占了入选论文总数50%強。这是现状,毋庸讳言。而书法美学研究仍然是最弱项,乏善可陈。书法教育则立意欠高,缺少学理逻辑能力与宏观视野,相对较见平庸,与史学论文的水平落差较大,这也是十分无奈之事。但可喜的是,当代书法现象与批评研究却有着长足进展。过去评审,凡涉当代评论,都是信口开河,凭感觉针砭时弊,失之肤浅,学理性严重不够。所以没有几篇能过得了评审关。但这次获全体评委认可的几篇当代书法研究论文,用数据、事实、文献说话,虽然尚有粗糙疏漏之处,但是开了个好头。水份少了,扎实程度增加,这是一个可喜的趋向。 

      关于学科分布的不均匀,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史学强大的原因,是近水楼台可以借助大学历史系纯史学与文献学的现成方法,入手较易但专精很难。而美学是逻辑思辩之学,是西方式的立场,从概念到概念,此因彼果,需要缜密的演绎推理归纳能力,入门较难不易措手。比如当代史研究,借用史学史料学现成方法,转型很快,成果已然可观。而书法美学研究始终一蹶不振。另一方面,书法教育始终缺少形而上的抽象能力,陷于具体的操作语境就事论事,缺乏理论视角,这与作者为教师的身份有关。不是教师,辞不达意,隔靴搔痒;是教师,论文又陷入具体介绍描述而无抽象逻辑思辨力量。从过去历届书学研讨会的情况来看,还是没有大的改观。它表明,我们如果只是把全国书学研讨会当作一个常态的工作指标来完成它,那现在这样就够了,因为过去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也没有什么异议。但我们如果是把当代书法理论发展作为一种信仰、一个事业来对待,那么对这种不均衡要有应对措施,比如专题的美学研讨班、专题的书法教育理论研究培训,重点培养与扶持这些方面的稀缺人才。目前虽然还腾不出手来顾及于此,但应该未雨绸缪,预作准备。这才是书协学术委员会应该要做的学术工作。  

     

      要开好会,除了强调会议纪律之外,会议程序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候我们反感与会作者吊儿郎当自由散漫,但却很少去反省作为组织者的失职与思考不周密。比如一场研讨会,资深学者倚老卖老,东拉西扯,胡吹海侃,离题万里,大家陪着当听众,气闷之极,自然坐不住。又比如,摆大师派头,不先作充分准备,张口就来,一侃40分钟乃至一小时,占用别人的发表时间。我们以前在境内外出席各种研讨会,遇到这号大爷,暗下讥讽“没教养”、“没素质”、“没礼貌”。其实,优秀的发表,10分钟左右印象最深,清晰而扼要。拖沓40分钟,云山雾罩,不知所云,又听得审美疲劳,效果最差。故我当时提出每位作者10分钟发表。不读稿子,只讲观点与提要、重要证据。同道们担心给作者发表时间不够,其实一位优秀理论家不但写作要好,表述也要好。这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如果10分钟讲不好;就像博士论文写得还行,但答辩不过关一样。而且这样话题与场面切換快,会议节奏也张弛有度。不容易导致听会审美疲劳。 

      10分钟发表后,请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们作点评5分钟。不需要洋洋洒洒,只需要切中要害、单刀直入、一剑封喉。学术委员们也非常认真,大家都不想露怯,准备点评非常强调学术性。我在现场听后的感受,一方面,当作者抛出话题后,我会设想假如要我点评,会釆取什么样的角度?伸延向哪个方向?而結果专家点评却伸向另一个方向。亦即是说:作者发表的10分钟,是抛出话题,提供思考的起跳点,但专家点评5分钟,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它对于原有论文发表,是一种复合、追加的效果。一个论文话题,可以有N种通过专家点评而伸展出的新的思想空间与学术生长的可能性。每个专家点评,都借助于自己不可复制的独特的知识储备、学术经验、学派归属、思维方式不同而呈现出百花缭乱丰富多彩的现象。它在学术上的启发性,真未可以常态衡之也! 

      学术发表在会议节奏上的紧凑不拖沓;作者发表与专家点评在切入中的复合效应;杜绝不尊重同行的滔滔不绝自行其是不守会议规矩;据我在现场印象,点评的角度非常多样化而令人惊喜,有批评某论文观点成立还有漏洞;有强调相关课题还有许多重要资料可以补入;有认为某论文写作结构尚未合理的写作技巧问题的;有提示某论文缺少参酌已有同类成果之硬伤者。点评的妙趣横生,又只限5分钟,简洁扼要,没有客套话与应酬废话,总之,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一次实践。而且整整三个半天,没有一人超时,大家都自我约束守规矩,讲究风度高雅不争不占,每次10+5均切换得当,节奏起伏,缓急虚实,错位与对接,让我们的苦心策划获得了显著效应,从这一点上,真应该感谢与会代表的配合与专家的学术功力与自律意识。没有他们,只有组织者的策划与想象推断,最后是无法达到如此好效果的。 

     

      “选好一批论文”、“开好一次会”,这是全国十届书学研讨会的两个工作目标。 

      “选好一批论文”,在评审环节已经以其公正、公平、公开的风范取信于书法界。稍有突破、创新的,是强调在同等水平下,尽量拓宽视野与覆盖面。不能只是史学家关心;应该让所有从事书法学术研究者都觉得与自己有关,自己在这个遴选机制里有同等的成功机遇。虽然书法批评、教育、美学诸领域相对较弱;但应该在全国、当代的视野立场上予以平衡与扶持。这不是一个单纯学者自身狭隘的专攻思维所能顾及,但却是代表亚洲365bet日博的十届书学研讨会评审必须要照顾到的立场与责任。目前看来,这一目标是达到了。 

      “开好一次会”,在过去不太受关注。我们通常以为:选好论文了,会议自然就开好了。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实践证明,论文评审成功了,会却开不好。不仅仅是会议纪律的问题,还有学术程序设定的疏忽和瑕疵问题。听众听得昏昏沉沉,或专家摆谱随口荡荡皆是常识教诲,听与不听没什么区别。要让有相当研究能力的获奖入选论文作者陪坐,他们当然会借口开溜不肯浪费时间。所以,板子不能只打在论文作者身上,研讨会的组织者也必须独任其咎引为己责。这次十届研讨会我们对此作了深刻的反省,与陈洪武书记、潘文海副秘书长、刘照剑同志在北京反复磋商,确定“开一个好会”的基调。把加强会风建设,作为一个主要的创新目标。并通过“发表10+点评5”模式,专家报告会点题演讲,通过预备会把这一思考与反省向參会的全体论文作者和盘托出以求得配合,十余位中国书协学术委员勇于担当学术点评重任,最后终于把“开好一次会”落到了实处。取得了全国书学研讨会在会务组织运作方面的珍贵经验积累与崭新会议形象。这样的收获,是以前没有想到的。 

      全国书法学术理论界的推进工作正未有止境,我们希望和中国书协理论研究部、学术委员会同事们共同打造一个精英团队,以不断创新的精神为根基,更上层楼,让理论家们打心眼里认定,全国书学研讨会是一个值得一去的、不虚此行的、高规格的高端学术盛会。它的精气神,是有巨大感染力的。 

                                                                                                     

                          2015129日于河南安阳,定稿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