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时间:2018年01月17日

        我看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傅德锋

     

    关于对“兰亭奖”的最权威解释是:

    中国书法兰亭奖是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亚洲365bet日博主办的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是18个国家级文艺奖项之一。

    它是授予在书法艺术创作、理论研究等领域有重大成就和突出贡献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的最高奖项。与中国戏曲梅花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一样,都是艺术门类的最高奖。

    兰亭奖自2001年创办以来至今已经举办了六届。从国家重视书法、尊重书法家的角度而言,兰亭奖的设立,应该是书法界的一大幸事。

    然而,凡事有一利则有一弊,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而且任何奖项的评选都只能做到相对公正、公平,而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公正、公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在对兰亭奖的评选等一系列工作加以评价时,才会尽可能做到客观公允。

    正因为兰亭奖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奖项,所以其竞争性尤为激烈。也正因为这一点,兰亭奖的评选在实际操作起来就具有一定难度,而且其评选结果也会引发较大争议。事实上,前五届兰亭奖都曾引发过不同程度的争议,这是任何评奖活动都不可避免的,因此,也属于正常现象。

    就第六届兰亭奖而言,自征稿启事发出之后,就引起了巨大争议。这是因为本届兰亭奖规定的入展名额锐减和奖项的名称的改变所致。从13届入展名额为600名,四届为260名,五届为198名,到第六届成为55名。如此之少的入展名额,肯定会给很多有志于参与兰亭奖角逐的人士带来很大压力,而且即便是不参加角逐的人士也会感到比较意外。就兰亭奖的奖项名称来讲,第一届叫获奖、获奖提名。第二至第五届叫一、二、三等奖。第六届叫金、银、铜奖。因此,大家议论纷纷,甚至质疑和发牢骚,也就在所难免了。实话说,我本人也参与过这个讨论,目的不为别的,还是希望通过这种争论,今后能够把这一奖项设置和评选搞得更加合情合理,更加公正、公平一些。这对营造团结和谐的书坛气氛并没有什么坏处。哪怕有一些过激的语言,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大家的初衷都是好的。

    第六届兰亭奖共收到1148名作者的投稿作品3803件,其中书法篆刻参评作品3404件,理论参评稿件399件。20171030日至113日,历时5天的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审工作在浙江省绍兴市圆满结束。本次兰亭奖金奖空缺,银奖7名,其中书法篆刻组5名,理论组2名。铜奖也是7名,其中书法篆刻组6名,理论组1名。入选作者56名,其中书法篆刻组46名,理论组10名。实际入选获奖人数总共为70名,比征稿启事规定的55名多出15名。这可能是出于避免遗珠之憾或为了平衡某些方面而做的争取和调整。但即便是70名这个数字,相对于以往几届兰亭奖而言,也的确是少之又少了。后来从中国书协领导的一个讲话得知,这是根据中央文艺评奖工作的新精神,有关部门规定各艺术门类评奖减少75%,兰亭奖只能设立奖项20名,其余是入选。兰亭奖作为书法类惟一最高奖项,自然要照章办事,倡导走精品化路线了。至于效果如何,只能尽力而为,且走且看。而外界人士一开始不知此情,自然要惊诧莫名,然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因此说,兰亭奖入选获奖名额的大幅度缩减和奖项名称的变化,都是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改革之后的结果,完全不是我们之前所猜测的以为是书协人事变动而导致的。

    如果要尽可能客观地评价兰亭奖特别是第六届兰亭奖,我认为至少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抛开“门户之见”,避免情绪化。艺术界的门户之见,一向都是真实存在的。不同阵营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评价往往是大不相同的。有时候出于种种原因,在评价的时候带有一定程度的情绪化倾向,也是在所难免的。但如果就事论事,不及其余,则可能会更加接近客观事实。

    二是要认清书法展览和兰亭奖评选的本质。新时期书法热兴起以来,随着书法家协会的成立,各项展览活动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展览对于书法协会这一组织而言,它是一项常规工作。对于参与展览的作者们而言,它是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也是作者们能够脱颖而出的机会。对于广大书法爱好者而言,它应该也是一个借鉴学习的参照对象。对于新的历史时期的中国书法而言,它是一种阶段性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推动书法、宣传普及以保持持续发展的一种动力。而任何展览和评选活动,必然会受到场地、经费以及相关制度规定等等因素的制约,就会在入展获奖名额上有一定的限制。如果把展览比作是一种“特殊游戏”的话,那么就得制定相关的“游戏规则”。凡参与者就得遵守这些规则,而制定规则的相关组织就更要维护这种规则,否则,就是违规,就会影响展览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就不利于“游戏”的正常进行。另外,兰亭奖所倡导的更应当是一种昂扬向上的书法精神,参与者无论入选获奖与否,都应当以正确的心态来对待,而不是或者无限拔高,或者全盘否定。

    在有了上述认识的前提之下,分析评价兰亭奖,就相对比较客观公允了。

    事实上,不惟对兰亭奖,即便是对所有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我们都要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由于名额限制,不可能满足所有参展作者入选获奖的心愿,即便是在水平同等或者接近的作者较多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二是由于书法家们的心理原因和别的什么顾虑,每次其它展览或者兰亭奖,你都不可能动员到曾经的所有“参展高手”都参加。

    三是每次展览或兰亭奖,你无论入选还是获奖,都只能代表特定的这一次。这个奖项无论是何种等级,也都只能算是在这一次具体的活动评选当中的所有参展作品中取得的一个相对的名次,并不代表你在所有展览和整个书坛的排名。比如你获了金奖,并不代表你就是书坛第一。甚至也可以说,有的作者的落选也并不意味着他的书法水平就很差。

    四是从不参与展览评选的“民间高手”,也从未参加任何书法协会,并不代表他就不是书法家。

    五是展览也是“双刃剑”,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但必然同时也会带来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这是符合事物的辩证法原理的。

    六是任何评委也都是人而不是神,是人就不可能十全十美,面面俱到。他因为受自身功力、学识、修养、审美倾向、私人感情、职业道德等等因素的制约,他选上的作品未必就都是最好的,没选上的作品未必就都是最差的。或者说他选上的就未必都不好,而我们心目中认为好的,在他看来未必就都好。

    所以,认清了上述六点,我们就能更加客观公允、平心静气地来对展览和兰亭奖加以分析评价了。

    通观第六届兰亭奖的所有入展获奖作品,我有如下看法:

    首先是这一届兰亭奖的评委阵容比较齐整,评委们都是具有相当艺术造诣而且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书法家和理论家。且其中大多数都具有丰富的展览评选经验。这就为评选提供了有效地保障。再加上审议团、监审团和观察团,综合起来看,这样的机构构成应该是历届兰亭奖评选最规范和严格的一次。

    其次就本次兰亭奖的征稿情况来看,采取了个人投稿参评和集体推荐参评相结合的方式,在给新人(未曾在兰亭奖上入选获奖的中国书协会员。而杜绝非会员参加也是出于对维护书法最高奖项而设置的门槛)提供机会的同时,鼓励和激发以往的兰亭奖入选获奖作者以及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资深作者。尽管只有1148人参与投稿,共收稿3803件(其中包括399件理论稿件),但基本上并不影响兰亭奖的正常进行。从公布的入选获奖名单来看,老一辈书家相对较少,以中青年书家居多,其中不乏一些久经考验的实力派书家,此外尚有一部分新人,包括一些80后作者。

    最后就本次兰亭奖的入选获奖作品来看,与以往历届兰亭奖相比,其水准也有诸多可圈可点处。真、行、草、隶、篆各体皆备。形式上也丰富多样,手卷、册页、中堂、对联、条幅一应俱全。作品的技术含量普遍较高,作者们对传统经典碑帖的学习都比较深入,文字方面也把关较严。个人风格方面除了一些资深作者个人面目相对比较明显之外,也有一些作品风格存在接近和趋同现象。如果从当下的角度来衡量,这些作品可以算得上是优秀之作。如果以古代的标准来衡量,那我们距离古人还相对比较遥远。这里面不仅有技术因素的制约,更有文化精神层面(即“道”)的因素的制约。这并非我有意厚古薄今,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为古代的书家,大多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和严格筛选,能够留存下来的,自然都是在“书内功”和“书外功”两方面都深具造诣的大家、名家。我们当下的作者,不一定各方面都不如古人,但就综合修养来看,还需要多向古人学习,以期获得更大的进步。见贤思齐,与古人比肩,这是有大志向大抱负者之所为,我们新时代的书家一定要在艺术上树立远大目标,戒骄戒躁,知难而进,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修养。

    当然,本届兰亭奖和以往一样,同样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和欠缺甚至是遗憾。比如一些德高望重,功力精湛,学养丰厚而影响巨大的书坛老将的缺席,对于本届兰亭奖而言,就是一种遗憾。即便增加再多的名额,也许同样存在这样的遗憾。而本次兰亭奖金奖的空缺也就成为了一个颇有意味的举措。按理说,把金奖评给获奖作者里边的某一个人,也并非绝对说不过去,因为它毕竟只是一次活动而已。但评审团让其空缺,除了觉得获奖作品里边没有特别出彩的作品之外,也是对金奖的一种尊重和更高的期待……

    名额的放宽,无非是让更多的作者有入选获奖的机会。但规模大也罢,规模小也罢,兰亭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激励书法人的斗志,凝聚书法人的精神,选拔新作者,推重老书家,共同推动中国书法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健康有序发展。至于其中存在的那些不可避免的不尽人意之处,除了人为因素之外,更有诸多客观因素。新的时代有其特点,但也有其局限。我们褒扬也好,贬斥也罢,只要出自于公心,不夹带过多的私心杂念,襟怀坦荡,光明磊落,自然都会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